申赋渔:文化走出去,要站在国际视角 申赋渔说,他对杭州有种特别的感情,很大的原因是曾在本报西湖副刊写过两年的专栏,一周一篇,后来结集成书。曾在南京日报做了20年记者的他,现在居住在巴黎专职写作,这次他想写的是个很大的话题——中国人的历史。新闻的经历又让他找到了很小的切口去深入——比如,写上古史,讲了诸神的传奇故事,写春秋史,则带来了十位君子的故事。 24日下午,他带着这本《君子的春秋》在杭州举行分享会,讲的是历史,但想分享的是阅读的改变,“读书这件事可以让你的人生变得更宽,过上好几辈子。” 中国的“文化逆差”更让人担忧 长期旅居法国创作,作为一个爱书的人,申赋渔关注的事情也离不开阅读这件事情。“去年法国公布了一项数据,法国每年对外输出出版物版权,40%是输出到中国。那中国输入法国的呢?当地人说了四个字,忽略不计。”他说,这个现状让他非常担忧。 在他看来,文化的“逆差”其实比贸易逆差更令人担忧。“我们最应该重视中国文化的自信,大国的崛起应该是全方位的,只有让外国人充分了解中国文化,彼此的理解才会变得更充分。” 另一个促使他想去写中国人自己的历史的原因是,常住法国期间,申赋渔发现在法华人对中国历史非常感兴趣,但他们大多对中国文化了解得很少。越是漂在外面,越想找回自己的根,他们尤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了解中华文化,却又苦于没有适合的中华文化历史读本。“讲座举办一场是一场,但通过写书就能影响更多人,能让更多华人后代找到自己的根,知道自己从何而来。” 因为要写给华人后代看,这个系列最大的特点还是在西方文化的参照中理清中国历史。申赋渔说,在巴黎写,心里会想着我们的华人华侨能不能看懂,那些从小在国外出生或者很小被带去法国的孩子能不能看懂,以及我们的外国朋友能不能看懂。 春秋时代是中国文化的树干 在《君子的春秋》这本书中,申赋渔选了郑庄公、齐桓公、延陵季子、孔子等十个人,作为“春秋”的坐标系。他们的人生,就像是一条蜿蜒向前的时间之线,十个人,十条线,首尾相连,连缀起春秋三百多年的历史。而他们每个人的人生又与成百上千的人相互交织,汇作一幅纷繁复杂的画卷,形成风云激荡的“春秋时代”。 为什么把春秋时代贴上“君子”的标签?这是申赋渔阅读史料之后的最大感触,他认为春秋是中国文化的树干。 “我发现春秋五霸身上最强大、最重要的、最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他们的君子或者是优雅的风度。我想通过他们几个人风度的侧面看看春秋时代最讲究的是什么,对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我们现在身上所体现的跟他们到底有什么关系。”他说,春秋是霸主的时代,也是君子的时代。四方诸侯在追逐霸业的同时,更讲究礼节和道义,这才是界定中华民族的标准,是一种共同的内心选择。 申赋渔定下了一个十年的写作计划,要以每年一部的速度将这个系列作品完成。写完了春秋,他透露,下一部“战国”也已经在创作之中,战国的关键词是诸子,“你在唱时我登场,如果说神话时代是电影风格,春秋时代是画卷风格,那战国就是组曲的形式,不同声部共同奏响中华民族大时代的交响乐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