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当代书学之路——《陈振濂学术著作集》第一辑讲座暨签售活动”在上海古籍书店举行。活动现场,陈振濂就三十多年的书学研究与当代书学发展提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幸运的三十年 陈振濂认为,这个时代是非常幸运的时代,我们都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书法的兴旺发达,是亲历者,见证者。“三十年来我用力最深最勤的,是试图以我们这一代人的智慧,为书法建立起一个学科构架,确立书法学术研究的范畴尤其是规则。同时我们还应该训练出一种素质:要具备清醒透彻的思想认识,对于过去(我们从哪里来)、现在(我们站在哪里)、将来(我们将向哪里去)即书法如何发展,提供尽可能的参考建议。这是今天这个题目‘当代书学之路’所包含的最重要的含义。” 做一个好的书法篆刻家;对于“过去”、“现在”、“将来”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陈振濂回顾三十年来的“当代书学之路”,他所致力的工作就是在这个时代建立起一种学术规则和秩序。“做学术研究不仅仅是要影响几个人,不是要只影响那些崇拜你的人,而是要影响整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要想成为一个卓越的书法家,首先自己要定位自己,再定位时代,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惟其如此,才能理性把握书法,对书法有清醒的认识。 著作谈 陈振濂著作等身,在讲座中,他对自己的主要学术著作进行了一番梳理。首先是关于《书法美学》。陈振濂在写作时并没有按照西方美学家的习惯立场,将书法当作一个随时可以予取予夺的材料,任性地填充到西方的“美学”框架中去。亦即是说,“我认定的书法美学,不是舶来品。不是用先期的西方美学抽象概念去框定书法削足就履;而是用书法现象和事实来引出美学的深度思考——是从书法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美学,而不是美学在那里高高在上自说自话而随手取书法例子和材料来作填充而已。” 《民国书法史论》则提出了一种新的书法史观。相对于我们所习惯的史学观而言,对于前面所经历的十三个朝代来说,本来民国只是顺接的第十四个朝代。但清末、民国其实经历了“千年未有之奇变”,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比如伴随着社会制度的从帝制到共和的变更,书法艺术从传统书斋到美术展览厅,还有从毛笔字到钢笔字、从右起竖行到左起横行,乃至汉字改革和简化字、拼音文字,还有使用标点符号……整个书法的生态、观念定位,行为方式、价值观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奇变”。这些,都构成了研究民国书法的含金量。 书法工作的家国情怀 在讲座中,陈振濂也提到了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今天碰巧有一件非常高兴的事值得与大家分享。昨天(9月1日)是小学生开学第一天上课。教育部通知,今年的语文课本作了大改革:是先学识汉字后学拼音。半个世纪以来的传统做法即小学语文课启蒙教学的先拼音后汉字的做法,得到了有效的改革。从中体现出中国倡导的”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气度胸襟。”近五年来,陈振濂在全国人大“两会”上总共提了八个议案,从国家文化安全角度强调,尤其是在今天互联网时代面对电脑手机字母键盘,让我们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国孩子必须先学习汉字的重要性。“强化汉字记忆,弱化拼音教学”、“语文教学中文字书写先于拼音学习”“汉语拼音不能蜕变为汉字拼音”等等,都是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议案的题目。 “昨天,全国上千万小学生开始使用”先识字后拼音“的新语文教材,这对我这个呼吁者而言,是一个梦寐以求的大好消息。证明我们持续多年的发现、判断、建议是符合并领先于时代潮流、符合国家在文化上的大政方针的基本方向的。”虽然这并不是直接的当代书学发展的内容,但却是更大范围的国家文化建设的大命题。即使站在书法专业研究家的角度,陈振濂认为自己作为书法家也应该有这种“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其实仔细想想,‘当代书学之路’回溯三十年,致力于构建学科和建立专业规则,这些哪一样少得了‘家国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