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4月12日进驻中国的微博平台到现在,霍金只发了16条微博,就展现了一位科学网红的强大号召力。有人说,“霍金来到微博后,拉高了全体微博用户的平均智商。” 霍金以研究宇宙和黑洞理论著名,尽管全身瘫痪,不能说话,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发声,他却能成为世界知名度最高的物理学家之一。原因是他经常发表一些大众感兴趣的言论,另外就是写书,比如《时间简史》就曾轰动全球。现在,霍金的又一部新作推出——上个月,他写的《黑洞不是黑的》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引进发行。 网友又开始调侃:“是不是拉高全民智商的时候又到了呢?” 这次是真BBC出品的霍金言论 上周,有条“霍金警告人类不要尝试登月”的假新闻上了微博头条,始作俑者是一个叫“@BBC全球探秘资讯”的微博号,明显是BBC英国广播公司的高仿号。这次的《黑洞不是黑的》是霍金的演讲集,货真价实的BBC出品。 BBC为了纪念第一任总裁约翰·里斯,从1948年开始搞里斯讲演,罗素等一大批人类各学科的顶尖人物都上过这个讲台。2016年初,霍金应BBC之邀做了两次里斯讲演,第一次是1月26日晚上9点半,他讲了《黑洞没有毛吗?》,时长26分20秒,内容是经典黑洞理论的发展史。 第二次是2月2日晚上9点半,霍金讲的是《黑洞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黑》,关于量子黑洞理论的发展史,以及最近霍金和合作者在解决黑洞信息丢失问题的重大进展,时长27分38秒。 《黑洞不是黑的》是这两段加起来总长不到一小时的霍金最新演讲稿的结集。别看时间总长还不到一小时,你只要想想身为“渐冻人”的霍金说话有多困难,你就知道这两段演讲有多宝贵了。 黑洞这个词还有一个小八卦 《黑洞不是黑的》是霍金在《时间简史》出版近30年后的新作,全书没有一个公式,号称一小时无压力畅读,小学生都能看懂。 这是真的吗?昨天下午,文科生出身的我走进体育场路的晓风书屋,买了一本霍金的新书,准备挑战下自己的脑洞。 这本书售价39元,拿到手上非常轻,但里面的内容却是事关宇宙最深奥的黑洞,马上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很多人拿到书,都会把腰封给扔了,但《黑洞不是黑的》的腰封我舍不得扔,因为背面印的是霍金年表,而且是精心编撰过的,一直写到2016年。 翻看内容,比较吸引我的是书里的烧脑插画,据说是国外一家卡通公司做的。更没想到,霍金这个研究黑洞的泰斗,化身“黑洞”段子手后,简直不要“太逗”! 一般都认为,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是黑洞这个词的创始人。霍金在《黑洞没有毛吗?》的演讲中提到:约翰· 惠勒1967年引进“黑洞”这个术语,取代了早先“冻星”的名称。“黑洞”这个词很快流行起来,但是法国人非常排斥它,因为法语中的“黑洞”是个双关语(另一个含义和性有关),在某些俚语中被用作骂人的话。 为什么叫“黑洞无毛”呢?霍金一本正经地继续说:“在黑洞外部,你不可能知道它里面是什么。你能把电视机、钻戒甚至你最恨的敌人扔进一个黑洞,可黑洞所能记忆的一切只不过是总质量、旋转的状态和电荷。约翰·惠勒把这一原理形象地称为‘黑洞无毛’而闻名。对法国人来说,这正坐实了他们的猜疑。” 看完这段,我差点喷饭。霍金老师不愧是老司机啊! 《黑洞不是黑的》插图 书名《黑洞不是黑的》,确实是霍金说的,这也是他关于黑洞思想的重大变化。在录制了里斯讲演后,霍金教授和他的同事发表了一篇论文,该论文从数学上论证了信息能被储存在事件视界里。霍金说:落入一个黑洞中的物体有没有可能从另一个宇宙出来?答案是有可能。但这个黑洞必须很大,并且如果它在旋转的话,那么它也许具有一个通往另一宇宙的通道。但是你一旦进去了,就再也不能回到现在所处的宇宙中了。尽管霍金很热爱太空飞行,但他还是表示“并不准备去尝试穿越一个黑洞”。也就是说,黑洞的另一边也许真的存在一些东西……黑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黑,霍金说,“落入其中的物体可以从黑洞逃逸,既可逃回这个宇宙来,还可逃到另一个宇宙去。因此,如果你觉得自己掉进一个黑洞里,永远不要放弃,总有方法能逃出来!” |